癌症患者疼痛可能由肿瘤直接侵犯、治疗副作用、神经损伤、心理因素、骨骼转移等原因引起。癌症疼痛通常表现为局部钝痛、放射痛、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剧痛等症状。
1、肿瘤直接侵犯
肿瘤生长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时可能引发疼痛。当肿瘤侵犯神经、血管或骨骼时,疼痛可能更为剧烈。这种疼痛通常与肿瘤位置相关,例如肺癌可能导致胸痛,胰腺癌可能引起上腹痛。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镇痛药物。
2、治疗副作用
手术、放疗或化疗等癌症治疗手段可能造成疼痛。手术后切口疼痛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放疗可能导致皮肤灼痛或黏膜炎,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可能引发神经痛。这类疼痛多表现为烧灼感或刺痛,可能伴随红肿、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同时配合冷敷或物理治疗。
3、神经损伤
肿瘤压迫或浸润神经组织可能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常被描述为电击样、针刺样或烧灼样,可能伴有感觉异常或麻木。常见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引起的臂丛神经痛,或盆腔肿瘤导致的坐骨神经痛。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必要时进行神经阻滞治疗。
4、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加重疼痛感知。癌症诊断带来的心理压力可能降低疼痛阈值,形成疼痛-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这类疼痛往往缺乏明确器质性病变,但患者主观感受强烈。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阿米替林片等兼具镇痛和抗抑郁作用的药物。
5、骨骼转移
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可能引起剧烈骨痛。肿瘤细胞破坏骨组织,释放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疼痛多呈持续性钝痛,夜间加重,可能伴随病理性骨折。骨扫描或CT可明确病灶,治疗包括放疗、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注射液,以及镇痛阶梯治疗。
癌症患者出现疼痛时应及时就医评估,医生会根据疼痛原因、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家属需协助记录疼痛特点、持续时间及缓解因素,避免自行调整镇痛药物剂量。保持舒适体位、分散注意力、温和按摩等非药物方法可辅助镇痛。均衡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体力,适度活动可预防肌肉萎缩,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