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不是尿毒症,但尿毒症是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肾衰竭分为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而尿毒症特指慢性肾脏病5期,需通过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肾功能分期综合区分。
1、疾病阶段差异
肾衰竭涵盖肾功能急剧或渐进性丧失的所有阶段,急性肾损伤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表现为肌酐升高、尿量减少;慢性肾脏病则分为1-5期,病程可达数月到数年。尿毒症仅指慢性肾脏病5期,此时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分钟,体内毒素蓄积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2、临床表现不同
肾衰竭早期可能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进展期可有水肿、高血压。尿毒症患者则存在多系统损害,如心包摩擦音、皮肤尿素霜沉积、周围神经病变等,常伴随严重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3、实验室指标区别
肾衰竭诊断主要依据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毒症还需符合终末期标准: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低于15毫升/分钟,且出现难以纠正的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或尿毒症性脑病等并发症。
4、病理机制特点
急性肾损伤多由缺血、肾毒性药物导致肾小管坏死,存在可逆性。慢性肾脏病5期则表现为不可逆的肾单位广泛硬化,肾脏缩小呈颗粒状,需依赖透析或移植维持生命。
5、干预方式差异
急性肾损伤需解除诱因并支持治疗,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慢性肾脏病1-4期以延缓进展为主,使用缬沙坦胶囊、碳酸司维拉姆片等药物。尿毒症必须进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常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纠正贫血。
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是早期发现肾脏异常的关键。慢性肾脏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和蛋白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优质蛋白以鸡蛋、鱼肉为主。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出现水肿或尿量改变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