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膜狭窄可通过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方式治疗。主动脉瓣膜狭窄可能与先天性瓣膜畸形、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
1、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膜狭窄的常见手术方式,适用于中重度狭窄患者。手术通过开胸或微创方式,将病变的主动脉瓣切除并植入人工瓣膜。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种类型,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终身抗凝,生物瓣无需抗凝但使用寿命有限。术后需定期复查心脏功能,监测瓣膜功能及抗凝情况。
2、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适用于高龄或手术高风险患者。手术通过股动脉或心尖途径,将压缩的人工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位置并释放。相比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面临瓣周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风险。术后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和瓣膜功能,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
3、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是一种暂时性缓解症状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过渡治疗或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手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瓣膜处扩张,短期内可减轻狭窄程度,但再狭窄概率较高。该手术不能替代瓣膜置换,术后仍需考虑最终治疗方案。
4、Ross手术
Ross手术适用于年轻患者特别是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将患者自身肺动脉瓣移植至主动脉瓣位置,再用人工瓣膜或同种异体瓣膜替代肺动脉瓣。该手术优势在于生长潜力好、无需抗凝,但手术难度大,存在双瓣膜病变风险。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两个瓣膜功能。
5、联合手术
对于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可能需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手术等联合手术。手术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术前需全面评估心功能及其他器官状况。联合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加强监护和康复治疗。
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监测人工瓣膜功能;保持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均衡饮食,控制血压和血脂;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及时就医。生物瓣膜患者需注意瓣膜使用寿命,机械瓣膜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抗凝治疗并监测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