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等方法诊断,护理措施包括调整饮食、热敷腹部、卧床休息、心理疏导、药物干预等。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腹痛诊断的基础步骤,医生通过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评估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触诊可初步判断疼痛部位与性质,如右下腹压痛提示阑尾炎,上腹压痛伴肌卫可能为消化性溃疡穿孔。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有助于鉴别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叩诊可发现腹腔积液或脏器肿大,移动性浊音提示腹水存在。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等。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如急性阑尾炎;血淀粉酶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需警惕消化道出血,尿常规中红细胞增多可能为泌尿系结石。肝功能异常可能与胆囊炎、肝炎相关,电解质紊乱可反映肠梗阻或脱水状态。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腹部超声、X线平片、CT、MRI等。超声对胆囊结石、阑尾炎、妇科疾病有较高诊断价值,X线可发现肠梗阻特征性气液平面。CT能清晰显示腹腔脏器结构,对胰腺炎、肠系膜缺血、肿瘤等诊断意义重大。MRI适用于孕妇或儿童等需避免辐射的特殊人群,对肝胆胰疾病分辨率较高。
4、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ERCP等,可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胃镜可诊断胃炎、胃溃疡、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肠镜适用于结肠炎、息肉、肿瘤等下消化道病变。ERCP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可用于胆总管结石、胰管狭窄等胆胰疾病。内镜下活检能获取病理标本,明确病变性质。
5、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通过组织学分析明确疾病性质,如腹腔穿刺液检查鉴别腹水成因,肿瘤组织活检确定良恶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需病理确诊,结核性腹膜炎可通过腹膜活检发现干酪样坏死。病理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恶性肿瘤需根据病理分型选择手术或化疗。
腹痛护理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热敷适用于痉挛性疼痛,但炎症性腹痛禁用。保持充足休息,急性期严格卧床。焦虑患者可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溃疡,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肠痉挛。每日记录疼痛特征与缓解因素,出现持续加重、发热、呕吐等症状时立即就医。恢复期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