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症状主要有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寒战、活动受限、窦道形成等四个典型表现。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组织炎症,常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及时就医避免骨质破坏。
1、局部红肿热痛
骨髓炎早期表现为感染部位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有灼热感并伴随持续疼痛,夜间可能加重。这与细菌侵袭骨膜引发炎症反应有关,常见于长骨如胫骨、股骨。若出现跳痛或压痛明显,提示炎症向深部扩散。临床常用头孢呋辛酯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同时需配合影像学检查明确骨质受累程度。
2、发热寒战
患者可能出现38℃以上高热伴寒战,为细菌毒素入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儿童更易出现嗜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此时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并监测是否发展为脓毒血症。
3、活动受限
炎症导致关节积液或骨质破坏时,患肢会出现保护性制动。脊椎骨髓炎可能表现为腰部僵直,下肢骨髓炎常出现跛行。X线可见骨膜增厚或虫蚀样骨质破坏。需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严重者需手术清除死骨并石膏固定。
4、窦道形成
慢性骨髓炎特征性表现,皮肤表面形成持续排脓的瘘管,可能排出死骨碎片。创面长期不愈合并有恶臭分泌物,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关。治疗需手术清创联合利福平胶囊长期抗结核治疗,必要时行肌皮瓣移植修复缺损。
骨髓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患肢负重。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急性期可冰敷缓解肿痛,慢性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持续3天以上或反复发热,须立即至骨科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