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胆道系统疾病、胰腺结构异常、代谢性疾病、药物或毒素刺激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小儿慢性胰腺炎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PRSS1、SPINK1等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胰腺自消化功能异常。这类患儿通常有家族病史,表现为反复腹痛、脂肪泻等症状。治疗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日常需严格低脂饮食,必要时使用胰酶肠溶胶囊替代治疗。
2、胆道系统疾病
胆总管囊肿、胆道蛔虫等胆道梗阻性疾病会导致胰液排出受阻,引发胰腺慢性损伤。患儿可能出现黄疸、陶土样大便等症状。需通过腹部超声或MRCP检查确诊,轻度病例可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3、胰腺结构异常
胰腺分裂、胰管狭窄等先天发育异常会使胰液引流不畅,长期可导致胰腺纤维化。这类患儿常在婴幼儿期就出现生长迟缓、营养不良。诊断依赖ERCP或超声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术或胰肠吻合术。
4、代谢性疾病
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可能诱发胰腺慢性炎症。患儿多伴有原发病的典型表现,如高钙血症会出现多尿、便秘。需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确诊,治疗原发病同时可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控制胰腺分泌。
5、药物或毒素刺激
长期使用丙戊酸钠等药物或接触有机磷农药,可能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患儿有明确用药史,表现为持续性上腹痛。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急性发作期可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抑制胰酶活性。
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饮食情况,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缓解期可少量多餐,配合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胰腺超声和营养评估,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