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物中毒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寒战、精神萎靡、脱水休克等。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病毒、毒素等污染食物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恶心呕吐
进食污染食物后2-6小时可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或胃液。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污染,呕吐时可能伴随上腹部绞痛。家长需保持患儿侧卧位防止误吸,呕吐后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溶液。若呕吐持续超过12小时或出现胆汁样呕吐物,需立即就医。
2、腹痛腹泻
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后6-72小时出现脐周绞痛,排便次数每日可达10-20次,粪便呈水样或黏液便,严重时可见血便。轮状病毒感染常见蛋花汤样便。家长需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便后清洗臀部预防尿布疹,腹泻期间可服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
3、发热寒战
志贺氏菌或空肠弯曲菌感染易引发38.5℃以上高热,可能伴随畏寒、四肢厥冷等全身中毒症状。家长应每2小时监测体温,腋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出现惊厥或热峰超过40℃需急诊处理。
4、精神萎靡
肉毒杆菌毒素中毒时表现为嗜睡、吸吮无力、哭声微弱等神经系统症状,通常不伴发热。家长需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变化,注意有无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颅神经麻痹表现。此类情况属于急症,发现后应立即送医注射抗毒素血清。
5、脱水休克
持续呕吐腹泻可能导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严重时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家长可通过按压指甲观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提示重度脱水。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
家长发现小儿食物中毒症状后,应暂停固体食物喂养,保留可疑食物样本备检。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6月龄以下婴儿继续母乳喂养。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与尿量变化,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障碍等情况时须立即送医。日常需加强食物储存与加工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剩余食物冷藏不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