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电冲动在传导至心房过程中出现延迟或中断,房室传导阻滞则是电冲动在心房至心室的传导过程中受阻。两者主要区别在于阻滞部位、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1、阻滞部位
窦房传导阻滞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肌之间,属于高位起搏点传导异常。房室传导阻滞位于房室结、希氏束或束支系统,属于低位传导系统障碍。前者直接影响心脏起搏功能,后者主要干扰心室激动顺序。
2、心电图特征
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突然脱落,出现长PP间期且为正常窦性周期的整倍数。房室传导阻滞根据程度分为三度:一度PR间期延长;二度I型PR间期渐进性延长至QRS脱落,二度II型PR间期固定伴间歇性QRS脱落;三度则出现房室完全分离。
3、病因差异
窦房传导阻滞常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肌炎或窦房结退行性变。房室传导阻滞多由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脏手术损伤或药物中毒引起。两者均可由电解质紊乱诱发,但房室传导阻滞更易受器质性心脏病影响。
4、症状表现
轻度窦房传导阻滞可能无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悸、头晕。房室传导阻滞症状与阻滞程度相关,二度以上可能引发黑矇、晕厥,三度阻滞可导致阿斯综合征发作。两者均可引起心输出量下降,但房室传导阻滞更易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5、治疗策略
无症状窦房传导阻滞通常观察随访,严重者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更积极:一度阻滞纠正病因,二度II型及三度阻滞多需起搏治疗。两者均需处理原发病,但房室传导阻滞的起搏指征更明确。
日常应注意监测心率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出现明显心悸、晕厥需立即就医。定期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传导异常,合并基础心脏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起搏器植入术后需遵医嘱定期程控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