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上长小颗粒可能与睑腺炎、睑板腺囊肿、粟丘疹、汗管瘤、扁平疣等原因有关,可通过热敷、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改善。眼睑小颗粒通常由细菌感染、油脂分泌异常、代谢产物堆积等因素引起。
1、睑腺炎
俗称麦粒肿,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毛囊或腺体发炎。早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能形成黄色脓点。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抗感染,化脓后需切开排脓。
2、睑板腺囊肿
又称霰粒肿,因睑板腺出口阻塞导致脂质堆积形成无痛性结节。好发于上眼睑,触诊可及黄豆大小硬结。较小囊肿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较大囊肿需行霰粒肿刮除术,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预防感染。
3、粟丘疹
表皮角质堆积形成的白色小囊肿,常见于眼周皮肤。与皮肤代谢异常、外伤或日晒有关,表现为针尖至米粒大的瓷白色丘疹。一般无须治疗,必要时可用消毒针头挑除或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汽化。
4、汗管瘤
汗腺导管增生导致的良性肿瘤,多对称分布于下眼睑。表现为肤色或淡褐色半球形丘疹,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通常无需处理,影响美观时可选择电解术或铒激光治疗,但可能复发。
5、扁平疣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好发于青少年眼睑。表现为扁平隆起的褐色丘疹,表面粗糙。可外用维A酸乳膏、咪喹莫特乳膏,顽固性疣体可采用液氮冷冻或光动力治疗。
日常应注意眼部清洁,避免揉眼或使用刺激性化妆品。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若小颗粒持续增大、破溃或影响视力,应及时到眼科就诊。避免自行挤压或挑破,防止继发感染。外出时可佩戴墨镜减少紫外线刺激,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腺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