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的康复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很多老人家好不容易熬过了急性期,却因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让康复效果打了折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康复路上的"隐形绊脚石"。
一、急着下床活动要不得
1、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
刚能坐起来就急着走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受损的神经需要时间重建连接,过早负重可能加重肌肉代偿。建议先进行床上肢体活动,等医生评估后再开始站立训练。
2、警惕"过度康复综合征"
有些老人每天练习走路三四个小时,结果出现肌肉疼痛、关节肿胀。康复治疗师建议,每次训练不超过40分钟,每天2-3次为宜。
3、被动运动也很重要
家属可以帮助活动患侧肢体,每个关节做10-15次屈伸,既能预防关节僵硬,又不会造成负担。
二、饮食控制不能走极端
1、盲目低盐有风险
听说要预防二次中风,有的老人干脆不吃盐。其实钠离子维持着细胞正常功能,突然断盐可能导致低钠血症。每日食盐控制在4-5克即可。
2、蛋白摄入要充足
担心血脂高就只吃青菜豆腐,反而会影响神经修复。每天应该保证1-1.2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比如鱼肉、鸡胸肉等。
3、喝水不能嫌麻烦
怕上厕所就不敢喝水?血液黏稠度升高才是真危险。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可以少量多次饮用。
三、情绪管理别忽视
1、拒绝"自我暗示陷阱"
总把"我好不了"挂在嘴边,这种心理暗示会影响康复效果。可以每天记录一个小进步,比如"今天手指能多动一点了"。
2、社交活动不能停
整天闷在房间里容易抑郁,每周至少要有3次与人交流的机会,哪怕是和邻居聊聊天也好。
3、睡眠质量要保证
晚上睡不好白天补觉?昼夜节律紊乱会拖慢康复进程。建议固定作息时间,午睡别超过1小时。
康复科医生最常说的是:中风恢复是场持久战,既要避免"躺平",也要防止"冒进"。这三个雷区看着简单,却是影响康复质量的关键因素。记住,给身体足够的耐心,它就会给你最好的回馈。现在就开始检查下,家里老人有没有中招这些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