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预防早产需重点关注定期产检、控制感染、合理营养、避免劳累、管理慢性病、减少精神压力等6个方面。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可能增加新生儿健康风险,需通过科学干预降低发生概率。
1、定期产检
妊娠期应按时完成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产前评估,尤其存在宫颈机能不全或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时,需增加监测频率。通过测量宫颈长度、检测胎儿纤维连接蛋白等指标,可早期识别早产风险。发现异常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黄体酮阴道凝胶或宫颈环扎术干预。
2、控制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阴道炎等生殖道感染会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孕妇出现尿频尿痛、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检测,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或克林霉素阴道栓剂。日常需注意会阴清洁,避免盆浴及不洁性生活。
3、合理营养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90克、钙1000毫克,适量补充含锌硒食物如牡蛎、坚果等。贫血孕妇需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维持血红蛋白超过110克/升。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或辛辣食物,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在11-16公斤范围内。
4、避免劳累
妊娠中晚期需减少长时间站立或重体力劳动,建议每日午休1小时,夜间保证7-9小时睡眠。出现规律宫缩、腰骶坠胀等先兆早产症状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并就医。职场孕妇可申请调整工作强度,避免精神高度紧张状态。
5、管理慢性病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服用拉贝洛尔片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胰岛素注射液维持空腹血糖不超过5.3毫摩尔/升。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使TSH保持在特定范围。
6、减少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抑郁会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诱发子宫收缩。可通过孕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在心理医生指导下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避免家庭矛盾等应激事件。
孕妇需保持每日30分钟散步等适度运动,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饮食注意分餐制,多食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出现每小时超过4次宫缩、阴道流血或流液等异常时,须立即就医评估。建议记录胎动变化,每周至少3次,每次1小时胎动不少于3次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