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椎间盘突出是髓核突破纤维环压迫神经根,而椎管狭窄是椎管容积减小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两者在病因、疼痛特点和治疗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
1、发病机制
椎间盘突出多因纤维环破裂后髓核向外突出,常见于腰椎和颈椎,与长期负重、急性外伤有关。椎管狭窄则源于骨性结构增生、韧带肥厚或椎间盘退变,导致椎管空间逐渐狭窄,多见于中老年退行性病变。
2、症状表现
椎间盘突出典型症状为放射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咳嗽时加重,常伴特定神经支配区麻木。椎管狭窄以间歇性跛行为特征,行走后下肢疼痛无力,休息可缓解,严重时出现马尾综合征。
3、影像学差异
CT或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可见局限性软组织影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椎管狭窄表现为椎管前后径或侧隐窝变窄,黄韧带增厚超过4毫米,多节段受累更常见。
4、诱发因素
椎间盘突出好发于20-50岁体力劳动者,与突然扭转动作相关。椎管狭窄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与脊柱退变、先天性椎管发育不良等因素相关。
5、治疗策略
椎间盘突出急性期需卧床制动,可采用甘露醇注射液脱水消肿,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椎管狭窄轻症用塞来昔布胶囊消炎镇痛,严重者需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两类疾病均需避免久坐久站,加强腰背肌锻炼,游泳和五点支撑法有助于脊柱稳定性恢复。体重控制可减轻椎间盘负荷,硬板床睡眠保持脊柱生理曲度。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