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肾活检、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慢性肾衰竭通常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实验室检查
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是评估肾功能的核心指标,肌酐值持续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可能提示肾病综合征。电解质检测中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是肾衰竭常见并发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可通过CKD-EPI公式计算,数值低于60毫升/分钟持续3个月可确诊慢性肾病。
2、影像学检查
肾脏B超能观察肾脏形态缩小、皮质变薄等结构改变,晚期患者肾脏体积常小于8厘米。CT或MRI可鉴别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等病因,增强扫描能评估肾血流灌注情况。放射性核素肾图可测定分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显像能精确量化肾功能损伤程度。超声多普勒还能检测肾动脉狭窄等血管性病变。
3、肾活检
经皮肾穿刺活检是明确病理类型的金标准,适用于病因不明或快速进展的病例。光镜检查可发现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慢性化改变,免疫荧光能鉴别IgA肾病等免疫复合物沉积疾病。电镜检查对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有确诊价值。活检前需评估出血风险,血小板需高于80×10^9/L,血压控制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
4、临床症状评估
夜尿增多和泡沫尿是早期常见表现,进展期可出现纳差、皮肤瘙痒等尿毒症症状。贫血程度与肾功能损伤平行,血红蛋白多低于110克/升。心血管系统评估包括血压监测、心功能检查,终末期患者常合并左心室肥厚。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双下肢感觉异常,需与糖尿病神经病变鉴别。
确诊慢性肾衰竭后应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选用缬沙坦胶囊等ARB类药物。定期监测血钙磷代谢,必要时使用碳酸钙片纠正低钙血症。每日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保持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