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脑病是怎么回事 胆红素脑病的几个原因须知
发布于 2025/07/13 12:02
发布于 2025/07/13 12:02
胆红素脑病可能由新生儿溶血病、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胆红素代谢障碍、感染性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通过蓝光治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大量血红蛋白分解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血脑屏障阈值时,未结合胆红素可沉积于基底神经节等脑组织,引发核黄疸。典型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尖叫样哭声。需立即进行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严重时采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结合胆红素,必要时实施换血疗法。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缺失或降低,使未结合胆红素无法转化为水溶性形式排出体外。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进行性黄疸,胆红素水平常超过340μmol/L。除常规光疗外,需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片诱导酶活性,严重者需肝移植治疗。
早产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胆红素结合能力仅为足月儿的1%,加之血脑屏障通透性高,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临床可见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伴吸吮无力、呼吸暂停。需采用持续蓝光治疗配合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同时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维持营养。
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抑制肝细胞功能,同时增加红细胞破坏。细菌内毒素会竞争性抑制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使游离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除黄疸外多伴有发热、肝脾肿大。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联合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结合游离胆红素。
磺胺类、水杨酸盐等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维生素K3可能诱发溶血。这些因素在新生儿期尤其危险,可能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使用注射用苯巴比妥钠诱导肝酶活性,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预防胆红素脑病需加强围产期保健,对高危新生儿实施胆红素动态监测。母乳喂养者需确保喂养充足,避免脱水加重黄疸。出现嗜睡、拒奶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治疗后患儿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和神经发育评估,早期发现后遗症可及时干预。哺乳期母亲应避免使用可能增加新生儿黄疸风险的药物。
上一篇 : 痛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区别
下一篇 : 宿醉后头晕怎么缓解 三招缓解宿醉后头晕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