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的症状特征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牙齿松动、张口受限、脓性分泌物渗出等。颌骨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1、局部疼痛
颌骨骨髓炎早期可出现持续性钝痛或跳痛,疼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夜间更为明显。疼痛多局限于病变区域,可能向耳部、头部放射。感染累及神经时可能出现刺痛或灼烧感。患者常因疼痛影响进食和睡眠。
2、肿胀
病变区域软组织可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发红发热,按压有压痛。肿胀范围与感染程度相关,严重时可导致面部不对称。下颌骨骨髓炎可能引起下颌角区肿胀,上颌骨骨髓炎可能导致眶下区肿胀。肿胀持续加重可能提示脓肿形成。
3、牙齿松动
感染波及牙槽骨时,邻近牙齿可能出现松动,叩诊疼痛明显。牙齿松动程度与骨质破坏范围相关,严重时牙齿可能自行脱落。病变区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牙龈可能出现红肿、出血。长期慢性感染可导致多颗牙齿受累。
4、张口受限
炎症累及咀嚼肌或颞下颌关节时,患者可能出现张口困难。初期表现为张口时疼痛,后期可能发展为完全不能张口。下颌骨骨髓炎更容易引起张口受限,严重时可能影响言语和进食。长期张口受限可能导致关节强直。
5、脓性分泌物
病变进展至晚期可在口腔黏膜或皮肤表面形成瘘管,持续排出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可能带有坏死骨片,气味恶臭。瘘管可能反复发作,长期不愈。X线检查可见死骨形成,是慢性颌骨骨髓炎的典型表现。
颌骨骨髓炎患者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牙齿,避免过硬食物刺激病变区域。急性期建议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拖延导致病情加重。治疗期间应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慢性骨髓炎患者需长期随访,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