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是否严重需结合息肉性质判断,肠道息肉的影响主要有癌变风险、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肠道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1、癌变风险
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概率,尤其是直径超过10毫米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这类息肉需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彻底清除,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日常需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补充。
2、消化道出血
息肉表面糜烂可能导致间歇性便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引发贫血。对于出血性息肉,可采用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必要时使用氨甲环酸片、云南白药胶囊等止血药物。患者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3、肠梗阻
巨大息肉或多发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引发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这种情况需通过内镜下分块切除术处理,严重者需行肠段切除吻合术。术后早期需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
4、炎症刺激
炎性息肉常伴随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疾病,可能加重腹泻、黏液便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疾病,可选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同时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5、复发倾向
息肉切除后存在复发可能,尤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这类患者需每1-2年复查肠镜,日常需严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可适量补充叶酸和钙剂,有助于降低复发概率。
发现肠道息肉后应完善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随访。日常需建立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模式,每日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避免久坐。术后患者应记录排便情况,出现持续腹痛或血便需及时复诊。所有肠道息肉患者均应建立规范的随访计划,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