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糖原和肌糖原均可参与血糖调节,但肝糖原是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来源。
肝糖原由肝脏合成并储存,在血糖降低时能快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这一过程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双重调控,当机体处于空腹或运动状态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肝糖原储备量约为100克,可满足8-12小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需求。肌糖原存在于骨骼肌中,总量约为肝糖原的3倍,但其分解产生的葡萄糖-6-磷酸只能被肌肉细胞自身利用,无法直接补充血糖。运动时肌糖原通过无氧酵解为肌肉供能,剧烈运动后需要通过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来补充肌糖原储备。
长期饥饿或肝病会导致肝糖原耗竭,此时机体依赖脂肪分解和蛋白质糖异生来维持血糖。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功能障碍,肝糖原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容易出现餐后高血糖和空腹低血糖的波动。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规律进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糖原代谢平衡。
日常饮食中应注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豆类和薯类,避免单次大量摄入精制糖分。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提高肌糖原储备和胰岛素敏感性,但运动前后需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防止低血糖。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应及时检测血糖并就医评估糖原代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