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形成因素主要有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液生成过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炎症反应等。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需结合临床检查明确具体病因。
1、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血管内液体静水压升高,促使水分从血管渗入腹腔。患者常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等表现。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螺内酯片,严重时需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2、低蛋白血症
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导致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外渗形成腹水。患者多伴有下肢水肿、营养不良等症状。可通过输注人血白蛋白提高渗透压,同时补充乳清蛋白粉等优质蛋白,但需监测血钠水平。
3、淋巴液生成过多
肝窦压力增高使肝淋巴液生成速度超过胸导管回流能力,富含蛋白的淋巴液漏入腹腔。这类腹水蛋白含量较高,可能伴随乳糜样外观。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行腹腔穿刺引流,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胶囊加重肾功能损害。
4、RAAS系统活化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水钠潴留。患者可能出现少尿、低血压等表现。可使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片联合托伐普坦片治疗,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平衡。
5、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移位引发腹腔感染或自发性腹膜炎时,炎症介质增加血管通透性。常伴发热、腹痛等症状。确诊后需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等抗生素,严重感染可腹腔注射抗生素如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肝硬化腹水患者每日钠摄入应控制在2克以下,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建议采用高热量、低脂、细软饮食,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剧烈运动但需每日床边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定期监测体重、腹围变化,出现意识改变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