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传染,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较强传染性。
1、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分泌物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儿童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时易发生交叉感染。患者疱疹破裂后渗出液含有大量病毒,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表面后未洗手就触摸口鼻可能感染。
2、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在1米范围内通过呼吸道传播。幼儿园等密闭场所更易发生空气传播,病毒可在空气中短暂悬浮,被他人吸入后导致感染。发病初期患者咽喉分泌物病毒含量最高,传染性最强。
3、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食物或环境。婴幼儿更换尿布后未彻底清洁双手,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感染。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更需注意这种传播方式。
4、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新生儿经产道时接触带毒分泌物也可能感染。孕期感染可能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可出现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哺乳期母亲需注意手部卫生,避免通过亲密接触传染婴儿。
5、医源性传播
医疗机构内若消毒不彻底,可通过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手部等媒介传播病毒。静脉输液、雾化治疗等操作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住院患儿应做好隔离措施,医疗器械需严格消毒处理。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在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对玩具、餐具进行消毒。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隔离。患儿应居家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痊愈后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需继续做好排泄物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