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脱水、电解质紊乱、肠梗阻、败血症或中毒性巨结肠等疾病。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脱水
频繁呕吐和腹泻会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引发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治疗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常用药物包括口服补液盐散、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2、电解质紊乱
钠、钾等电解质随体液流失可能引发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需通过血液检查确诊,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或氯化钾注射液纠正失衡。
3、肠梗阻
严重炎症可能导致肠壁水肿、粘连,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包括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行肠粘连松解术。
4、败血症
细菌性胃肠炎病原体入血可引发全身感染,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血培养可明确病原体,需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严重时需入住重症监护室。
5、中毒性巨结肠
结肠肌层神经丛受损导致结肠扩张,常见于艰难梭菌感染。腹部CT显示结肠直径超过6厘米,可能并发肠穿孔。需禁食并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必要时行结肠切除术。
预防急性胃肠炎恶化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发病期间应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呕吐严重时需禁食4-6小时。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少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恢复期宜进食米汤、面条等低渣饮食,逐步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