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爬过的皮肤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避免毒液残留引发皮炎。隐翅虫体液含有强酸性毒素,接触后可能引起红斑、水疱或灼痛感。
隐翅虫皮炎通常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条索状红斑,伴随灼热或刺痛,严重时可能形成脓疱或糜烂。皮肤接触毒液后,毒素会破坏表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早期处理不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肿胀或化脓。部分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或淋巴结肿大。症状多在接触后数小时至一天内出现,持续一周左右逐渐消退。
若毒液接触面积较大或进入眼睛等黏膜部位,可能引发角膜损伤或全身过敏反应。儿童或皮肤屏障功能较差者症状可能更显著,出现大面积水疱或剧烈疼痛。毒液沾染衣物后未及时清洗可能造成二次接触,加重皮肤损害。抓挠患处会导致毒素扩散或继发感染,延长恢复时间。
接触隐翅虫后应避免日光直射患处,紫外线会加剧炎症反应。恢复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若出现持续红肿、渗液或发热,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或抗过敏治疗。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喷雾预防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