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肠梗阻的基础疗法主要有调整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妊娠期肠梗阻可能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肠粘连、肠扭转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1、调整饮食
妊娠期肠梗阻患者应暂时禁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饮食。初期可尝试少量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高纤维、高脂肪、产气食物。随着肠道功能恢复,可逐步增加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烂面条等。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2、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通过鼻胃管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轻肠道压力。这种方法能有效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防止肠管过度扩张导致缺血坏死。胃肠减压期间需保持管道通畅,定期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同时注意口腔护理。
3、静脉补液
静脉补液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情况补充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氯化钾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治疗需监测尿量、血压、心率等指标,避免补液过量或不足。必要时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母体和胎儿营养需求。
4、抗生素治疗
当怀疑有肠道感染或肠坏死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同时监测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5、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怀疑肠坏死或肠穿孔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以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手术时机和方式需根据孕周、胎儿情况综合评估,尽可能保护胎儿安全。
妊娠期肠梗阻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恢复期可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但动作要轻柔。注意观察胎动变化,定期进行产检。饮食上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病情。如出现腹痛加重、胎动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