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病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功能性胃病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疼痛、餐后饱胀、早饱感等症状。
1、调整饮食
饮食调整是改善功能性胃病的基础措施。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等摄入。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等,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进食时需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食物不耐受,需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诱因食物。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可改善胃排空障碍;消化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有助于食物分解吸收;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调节神经功能。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瑞巴派特片可缓解胃部不适症状。
3、心理干预
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疾病认知,缓解过度关注症状的焦虑状态。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能降低内脏敏感性。严重焦虑抑郁患者需配合专业心理治疗,必要时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也有助于症状改善。
功能性胃病患者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期间应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