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引起,少数病例与腺病毒有关。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常见症状包括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肠道病毒70型是引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感染后潜伏期短,起病急骤,患者眼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可通过污染的手指、毛巾等媒介传播。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日,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暴发流行。
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也是重要致病病原,其引起的结膜炎症状与肠道病毒70型相似,但更易导致结膜下出血。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夏秋季节高发。感染后除眼部症状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咽痛等全身症状。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对少见,多由腺病毒8型、19型或37型导致。这类病毒感染后除典型结膜炎表现外,常伴随角膜上皮下浸润,病程较长。腺病毒在污染的水源或医疗器械中可长期存活,易在游泳池或眼科诊所引发聚集性感染。
其他罕见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可能引起出血性结膜炎,但通常伴有特征性皮肤损害。这类病毒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病程迁延,易复发。
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用手揉眼,不与患者共用毛巾、枕头等物品。患病期间应隔离治疗,对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出现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滴眼液,避免自行使用激素类眼药。恢复期注意眼部休息,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佩戴墨镜减轻畏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