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置法植骨技术的手术步骤主要有术前准备、切口与显露、骨块获取与处理、植骨固定、术后处理等环节。该技术适用于骨缺损修复、骨折不愈合等骨科疾病,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1、术前准备
术前需完善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缺损范围,常规拍摄X线片或CT三维重建。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根据缺损部位选择合适麻醉方式,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钠注射液,标记手术部位并备齐外固定支架、骨凿等器械。
2、切口与显露
沿骨缺损区域作纵向手术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注意保护神经血管束。充分显露骨缺损两端正常骨质,清除断端间纤维瘢痕组织直至出现新鲜骨面。使用生理盐水脉冲冲洗创面,骨蜡处理活跃出血点。对于感染性骨缺损需彻底清创,必要时取标本送细菌培养。
3、骨块获取与处理
常选择髂骨翼作为自体骨供区,沿髂嵴作弧形切口获取三面皮质骨块。也可采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材料。将获取的骨块修剪成与缺损区匹配的形状,保留骨膜面朝向软组织床。对于大段骨缺损可采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需在显微镜下吻合血管。
4、植骨固定
将处理好的骨块植入缺损区,确保与宿主骨紧密接触。采用外固定支架跨越植骨区进行固定,常用环形支架或单边支架系统。通过调整支架钢针张力实现骨块稳定,必要时辅助使用螺钉内固定。术中C型臂X线机确认植骨位置及固定效果,保证力线正常。
5、术后处理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感觉运动功能。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继续应用抗生素5-7天。术后2周拆线并开始关节被动活动,4-6周后逐步负重。每月复查X线片评估骨愈合情况,通常外固定支架需维持3-6个月,骨愈合后分阶段拆除。
术后需保持针道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外固定针眼。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促进骨痂形成。康复期避免吸烟饮酒,遵医嘱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出现针道渗液、发热等感染征象时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炎症指标。植骨融合后仍需保护患肢3-6个月,逐步恢复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