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后可通过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抓挠、使用硅胶制剂、均衡营养摄入、减少紫外线照射等方式减少疤痕形成。疤痕是皮肤损伤后自然修复过程的产物,其严重程度与伤口护理方式密切相关。
1、保持伤口清洁
伤口愈合初期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清水轻柔冲洗,清除渗出液和污染物。清洁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避免细菌感染导致炎症反应加重。感染会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增加增生性疤痕风险。若出现红肿、化脓需及时就医处理。
2、避免抓挠结痂
愈合期瘙痒时禁止抓挠硬痂,硬痂脱落过早会破坏新生上皮组织。可轻拍周围皮肤或冷敷缓解瘙痒。人为撕脱痂皮会导致真皮层二次损伤,刺激胶原纤维异常排列,形成明显凹陷性或隆起性疤痕。
3、使用硅胶制剂
拆线或痂皮脱落后可外用硅凝胶或硅胶贴片。硅胶通过水合作用抑制角质层水分蒸发,减少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临床常用硅酮疤痕凝胶需连续使用8-12周,对增生性疤痕有效率可达60%以上。
4、均衡营养摄入
恢复期每日补充20-30克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促进组织修复。维生素C参与胶原合成,建议摄入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锌元素缺乏会延缓上皮再生,可通过牡蛎、坚果等食物补充。
5、减少紫外线照射
新生皮肤对紫外线敏感,暴晒会导致色素沉着形成深色疤痕。愈合后3个月内外出时应使用SPF30以上防晒霜,或采用物理遮挡。紫外线会激活酪氨酸酶使疤痕颜色加深,且这种色素改变可能持续数年。
伤口愈合后3-6个月是疤痕干预关键期,除上述措施外可配合温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或频繁摩擦疤痕部位。若形成增生性疤痕或瘢痕疙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注射治疗或激光干预。日常注意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会延缓伤口愈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