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后伤口起水泡可能与术后局部摩擦、过敏反应、感染、组织液渗出或敷料刺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护理方式、药物干预或就医处理等方式改善。
1、术后局部摩擦
骨折固定后若患肢活动过度或石膏边缘不平整,可能导致皮肤反复摩擦形成水泡。表现为水泡周围皮肤发红,触痛明显。建议减少患肢活动,使用软垫保护摩擦部位,若水泡较小可待其自然吸收,避免自行挑破。
2、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手术中使用的消毒剂、缝线材质或术后外用药物可能产生接触性过敏,引发水泡伴瘙痒。常见于术后3-5天出现簇状小水泡。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遵医嘱涂抹地奈德乳膏或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
3、细菌感染
伤口护理不当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引发感染性水泡,多伴有脓液、发热。需就医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确诊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局部抗感染,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并拆除部分缝线引流。
4、组织液渗出
骨折端出血或淋巴管损伤可能导致组织液积聚,形成透明张力性水泡。好发于术后24-72小时,体积较大时需由医生无菌抽吸,并加压包扎避免复发。可配合口服七叶皂苷钠片促进淋巴回流。
5、敷料刺激
密闭性敷料使用时间过长或胶带粘贴过紧,可能造成皮肤浸渍性水泡。表现为敷料边缘规则分布的小水泡。应更换为透气敷料,局部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避免使用酒精类消毒剂刺激创面。
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每日观察水泡变化情况。出现水泡增大、渗液浑浊、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恢复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吸烟及高糖饮食影响愈合。患肢抬高减轻水肿,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