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程度、胃黏膜损伤特点及预后。浅表性胃炎通常表现为胃黏膜表层炎症,而萎缩性胃炎则伴随胃腺体减少或消失,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浅表性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饮食刺激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但腺体结构完整。患者常出现上腹隐痛、反酸等症状,胃镜检查可见黏膜红斑或糜烂。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和枸橼酸铋钾颗粒。
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进展阶段,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病因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还与自身免疫因素、长期胆汁反流有关。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贫血等表现,胃镜下黏膜苍白、血管显露。治疗需定期内镜监测,药物选择如替普瑞酮胶囊、叶酸片,重度异型增生需内镜下切除。
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物,戒烟限酒,规律进食。浅表性胃炎预后较好,萎缩性胃炎患者应每1-2年复查胃镜,发现癌前病变及时干预。两类胃炎均需根据病因个体化治疗,萎缩性胃炎需更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