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损伤、雌激素水平下降、肥胖、慢性咳嗽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盆底肌训练、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尿道中段悬吊术、激光治疗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松弛是压力性尿失禁的常见原因,可能与年龄增长或缺乏锻炼有关。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时漏尿。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每天重复进行收缩肛门动作,每次持续5-10秒。严重者可配合生物反馈治疗。
2、妊娠分娩损伤
妊娠期激素变化和分娩时的产道扩张可能导致盆底神经肌肉损伤。部分产妇产后会出现短暂性尿失禁,多数在3-6个月内恢复。建议产后42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使用阴道哑铃辅助锻炼效果更佳。
3、雌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会导致尿道黏膜萎缩、闭合压力降低。可能伴有阴道干涩、尿频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或口服替勃龙片改善症状。需定期监测乳腺和子宫内膜情况。
4、肥胖
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膀胱压力,BMI超过30的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减轻体重5%-10%即可明显改善症状。建议通过低热量饮食和游泳等运动减重,避免跳绳等增加腹压的运动。
5、慢性咳嗽
长期咳嗽会导致盆底肌持续受力,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患者。控制原发病是关键,可使用孟鲁司特钠片缓解气道炎症,配合盐酸丙卡特罗片平喘。咳嗽时交叉双腿可减少漏尿。
建议患者记录排尿日记,记录每日漏尿次数和诱因。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穿着棉质透气内裤。每周进行3-5次游泳或瑜伽锻炼,睡眠时抬高臀部减轻盆腔压力。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诊,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分型。术后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悬吊带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