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细菌性肠炎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口服补液盐、益生菌制剂、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等方式改善。细菌性肠炎通常由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母亲需避免高脂饮食。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少量多次喂食。6个月以上婴儿可进食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喂养器具需每日煮沸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Ⅲ能预防脱水,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可选用口服补液盐Ⅲ散剂,按说明书比例兑温水服用。若出现呕吐可暂停10分钟后继续喂服,每次5-10毫升缓慢喂入。补液期间需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变化。
3、益生菌制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调节肠道菌群,每日1-2次温水冲服。布拉氏酵母菌散能抑制致病菌繁殖,可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使用益生菌期间需注意保存条件,部分菌株需冷藏避光。疗程通常持续至症状消失后3天。
4、抗生素治疗
确诊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重症患儿可能需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疗程5-7天。用药期间家长需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避免擅自调整剂量。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
5、静脉补液
重度脱水患儿需住院进行静脉补液,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交替输注。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补充氯化钾注射液纠正低钾血症。静脉补液速度需根据脱水程度调整,避免诱发心力衰竭。
家长需每日记录婴儿体温、排便次数及尿量,使用专用体温计测量肛温更准确。便标本应于1小时内送检,采集时避免混入尿液。护理前后需用流动水洗手,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并阳光暴晒。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食量,2周内避免添加新辅食。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超过8小时无尿等危重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