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通过铁代谢指标、骨髓象特征及病因进行鉴别。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缺乏导致,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则与铁利用障碍有关。
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水平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骨髓涂片可见幼红细胞胞质发育落后于胞核,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升高,骨髓铁染色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比例超过15%,线粒体铁沉积导致血红素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儿童等铁需求增加或摄入不足人群,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多与遗传性基因突变、铅中毒或某些药物使用相关。
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指甲脆薄等典型症状,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除贫血表现外可能伴发糖尿病或神经系统症状。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治疗,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需使用维生素B6或进行去铁治疗。两种贫血的血常规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可能正常。
建议贫血患者完善铁代谢检查、骨髓穿刺等鉴别诊断,避免盲目补铁。日常需均衡膳食,适量摄入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长期贫血或补铁无效者应及时血液科就诊,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