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可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产检、控制基础疾病、避免滥用药物等方式保养肾脏。妊娠期肾脏负担加重,需特别注意预防肾炎等并发症。
1、调整饮食
孕妇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牛奶等易吸收的动物蛋白,每日蛋白总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2克。减少高盐食物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等,预防尿酸升高。
2、适量运动
孕妇可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肾脏代谢废物,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穿着宽松衣物。如有妊娠高血压或先兆流产症状应暂停运动。
3、定期产检
孕妇需按时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监测尿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妊娠20周后应每4周检查一次尿常规,高危孕妇需增加检查频率。通过血压监测可早期发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B超检查能评估肾脏形态变化,发现肾积水等异常情况。
4、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孕妇需严格监测血糖血压,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3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6.7mmol/L。血压应维持在140/90mmHg以下。慢性肾病患者妊娠前需评估肾功能,妊娠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
5、避免滥用药物
孕妇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禁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中药使用需谨慎,避免含马兜铃酸、关木通等成分的药材。出现尿路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胶囊等孕期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孕妇需保持每日2000-2500毫升饮水量,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有助于改善肾脏血液循环。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尿路感染。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如出现眼睑浮肿、尿量减少、尿液泡沫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降低妊娠期肾脏疾病发生风险,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