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疱疹可通过生活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病毒性疱疹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口周或皮肤簇集性水疱、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
1、生活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水疱防止继发感染。饮食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减少酸性食物刺激。衣物宜宽松透气,发热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家长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水疱进展,疱疹结痂前避免接触其他儿童。
2、药物治疗
局部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等抗病毒外用药。若伴随明显发热或全身症状,可能需口服阿昔洛韦颗粒、更昔洛韦分散片等系统性抗病毒药物。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配合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3、物理治疗
对于顽固性疱疹或疼痛明显者,可考虑紫外线局部照射等物理疗法促进愈合。口腔疱疹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缓解不适,皮肤破损处可冷敷减轻肿胀。若疱疹累及眼部或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表现,需立即就医排除疱疹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患儿恢复期间应保证充足休息,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家长接触患儿分泌物后需彻底洗手,避免共用毛巾等物品。托幼机构儿童发病期间应居家隔离至全部结痂,日常注意玩具餐具消毒。若疱疹反复发作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及时至儿科或感染科完善免疫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