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主要分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型、椎间盘突出压迫型、骨赘增生型和后纵韧带骨化型四种类型。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或损伤的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分型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型
该类型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颈椎管前后径较正常人窄小。随着年龄增长,轻微的颈椎退变即可导致脊髓受压。典型表现为渐进性四肢无力,早期可能仅有手指灵活性下降。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管矢状径小于13毫米。治疗需结合脊髓受压程度,轻者可采用颈托固定,重者需椎管扩大成形术。
2、椎间盘突出压迫型
主要由颈椎间盘突出物直接压迫脊髓所致。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剧烈颈痛伴上肢放射痛,慢性病程常见精细动作障碍。磁共振检查能清晰显示突出间盘与脊髓的关系。早期可尝试牵引治疗,严重者需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术后需佩戴颈托3个月避免过度活动。
3、骨赘增生型
因颈椎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脊髓引发症状。多见于长期低头工作者,病程进展缓慢。特征性表现为踩棉花感,肌张力增高明显。X线片可见椎体后缘骨赘形成,CT能判断骨赘与脊髓的空间关系。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甲钴胺片,严重者需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4、后纵韧带骨化型
因颈椎后纵韧带异常骨化增厚压迫脊髓。亚洲人群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典型症状为束带感,可能伴随排尿功能障碍。CT三维重建可明确骨化范围。轻度可采用物理治疗,进展期需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骨化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转头、长时间低头等动作,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颈椎保健枕。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有助于神经修复。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但禁止盲目按摩或大幅度活动。定期复查颈椎MRI评估病情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须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