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舟骨损伤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及足弓塌陷等症状。足舟骨是足部重要的承重骨,损伤后可能影响足部功能,需及时就医评估。
1、局部疼痛
足舟骨损伤后常出现足背内侧持续性钝痛或锐痛,负重时疼痛加剧。疼痛可能与骨膜撕裂、微小骨折或周围韧带拉伤有关,按压舟骨结节时痛感明显。急性期疼痛可能放射至足底或踝关节内侧,休息后稍缓解但活动时复发。若合并肌腱炎,可能出现晨起时僵硬痛。
2、肿胀淤血
损伤后24小时内足弓内侧及足背会出现局限性肿胀,伴随皮下淤青。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严重骨折可能导致整个中足弥漫性水肿。血管破裂会导致淤血扩散至足底内侧,皮肤温度可能轻度升高。持续肿胀超过3天提示可能存在骨结构异常。
3、活动受限
足踝背屈和内翻动作时疼痛加重,导致主动活动范围减小。患者常表现为踮脚困难、单腿站立不稳,严重时无法完成足部旋转动作。慢性损伤可能出现步态代偿性改变,如足外翻行走。关节活动时可能伴有捻发音或弹响感。
4、行走困难
中度以上损伤会导致负重功能障碍,表现为避痛性跛行或需扶拐行走。足弓承重时疼痛剧烈者可能出现足部着地时间缩短,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继发性扁平足。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拒绝行走或哭闹等行为改变。
5、结构异常
严重骨折或长期未治疗的应力性损伤可能导致足舟骨塌陷,表现为足弓高度降低、舟骨结节突出。X线可见骨皮质不连续或骨小梁断裂,晚期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部分患者伴随距舟关节半脱位,导致前足外展畸形。
足舟骨损伤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硬底鞋或行走靴保护。急性期可冰敷缓解肿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恢复期可进行足内在肌力量训练,如毛巾抓握练习。饮食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必要时使用拐杖分散负重。若症状持续2周无改善或出现明显畸形,需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明确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