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扩张可通过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胃扩张通常由暴饮暴食、胃肠动力障碍、术后并发症、肠梗阻、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急性胃扩张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胃管持续负压吸引,快速排出胃内积气积液。该方法能有效降低胃内压力,缓解腹胀和呕吐症状,同时减少胃壁缺血坏死风险。操作时需注意胃管位置和负压强度,避免黏膜损伤。对于严重腹胀患者,可能需要联合肛管排气辅助减压。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急性胃扩张常伴随大量胃液丢失,易引发低钾血症、低氯性碱中毒等电解质失衡。治疗需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氯化钾等电解质,根据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结果调整补液方案。严重脱水患者需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监测CVP,维持尿量在每小时30毫升以上。补液过程中需警惕再灌注损伤和心功能不全。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促进胃肠蠕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注射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产生。对于感染性因素可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痉挛性疼痛者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配伍禁忌,静脉给药时注意滴注速度。
4、内镜治疗
对于胃内食物团块堵塞或幽门梗阻病例,可考虑胃镜下取石网篮清除胃内容物,或放置鼻肠营养管越过梗阻部位。内镜操作需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严重腹胀者需先进行胃肠减压。术后需继续监测腹部体征,警惕穿孔等并发症。内镜治疗对器械和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需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
5、手术治疗
当出现胃壁坏死穿孔、保守治疗无效的机械性梗阻时,需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方式包括胃造瘘术、胃部分切除术或坏死组织清创术,术中需彻底冲洗腹腔。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维持营养支持,警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手术干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延迟手术可能增加死亡率。
急性胃扩张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和高纤维食物。恢复期应少食多餐,进食时保持坐位,餐后适当活动促进排空。既往有胃扩张病史者需避免暴饮暴食,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反复腹胀、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必要时进行胃动力检查和幽门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