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机体缺氧。一氧化碳可能由{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通风不良环境}、{工业泄漏}、{燃气设备故障}、{汽车尾气吸入}等原因引起,需通过{脱离中毒环境}、{氧疗}、{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
1、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
煤炭、木柴、天然气等含碳物质在氧气不足条件下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常见于冬季燃煤取暖、使用不合格炉具等情况。中毒者可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需立即开窗通风并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甲钴胺、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等改善缺氧损伤。
2、通风不良环境
密闭空间内一氧化碳浓度易积聚超标,如车库内长时间发动汽车、浴室使用燃气热水器等。中毒早期表现为眩晕、乏力,严重时可能昏迷。急救时应关闭污染源,实施高流量吸氧。医用氧气和纳洛酮注射液常用于急诊处理。
3、工业泄漏事故
冶金、化工等生产环节可能发生一氧化碳泄漏。职业暴露者可能出现心悸、视物模糊等表现,长期接触可能损害神经系统。企业需安装报警装置,工人应佩戴防护设备。治疗可使用注射用尼可刹米兴奋呼吸中枢。
4、燃气设备故障
燃气热水器烟道堵塞、煤气管道老化等故障会导致一氧化碳反流室内。中毒者常见口唇呈樱桃红色,伴随意识障碍。建议定期检修燃气设备,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急诊可能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脑水肿。
5、汽车尾气吸入
在密闭车厢内开启空调内循环或地下车库长时间怠速,可能吸入高浓度汽车尾气。中毒症状包括胸闷、耳鸣,严重者出现抽搐。应立即脱离环境并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需确保室内通风良好,定期检查燃气设备与排烟管道,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油发电机。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可及时预警,冬季取暖应选择合格取暖设备。出现头晕、恶心等可疑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定期复查神经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