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贫血的一种类型,贫血则包含多种病因导致的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贫血按病因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缺铁性贫血特指因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贫血。
1、病因差异
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引起,如长期素食、胃肠疾病、月经量过多等。其他类型贫血病因各异,巨幼细胞性贫血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溶血性贫血则因红细胞破坏加速所致。
2、实验室指标
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外周血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非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特征不同,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见大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全血细胞减少。
3、症状特点
缺铁性贫血除常见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外,还可出现异食癖、匙状甲等特异性表现。其他贫血伴随症状各异,如溶血性贫血可见黄疸,再生障碍性贫血易发生感染和出血。
4、治疗方式
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同时治疗原发病。其他贫血治疗原则不同,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需免疫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5、高危人群
缺铁性贫血高发于婴幼儿、育龄女性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其他贫血高危人群不同,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于老年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常有家族史。
建议贫血患者完善血常规、铁代谢等检查明确类型,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同时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所有贫血患者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