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可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血管功能检查等方式诊断。动脉硬化是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的病理改变,主要检查方法有血脂检测、颈动脉超声、踝肱指数测定等。
1、血液检查
血脂检测是诊断动脉硬化的基础项目,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正常值时,可能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血液检查还可包括C反应蛋白检测,该指标升高可能与血管炎症反应相关。这类检查需空腹8-12小时进行,结果异常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
颈动脉超声通过高频声波成像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能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评估心脏血管的钙化积分和狭窄状况,对冠心病诊断有重要价值。这些无创检查能早期发现血管病变,但存在造影剂过敏或辐射暴露等潜在风险,需医生评估后选择。
3、血管功能检查
踝肱指数测定通过比较上肢与下肢血压比值评估下肢动脉通畅程度,比值低于0.9提示可能存在下肢动脉硬化。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可量化动脉弹性,速度增快反映动脉僵硬度增加。这类功能检查操作简便,适合用于动脉硬化的早期筛查和疗效监测,但需排除测量时体位等因素干扰。
预防动脉硬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水果不少于500克,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已确诊动脉硬化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定期复查血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