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急性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急性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鼻胃管或肠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能缓解呕吐、腹胀症状,降低肠壁水肿和缺血风险。操作需由医护人员执行,避免误插导致黏膜损伤。减压期间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出现血性液体需警惕肠坏死。
2、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用于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严重呕吐会导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需根据血气分析调整补液方案。儿童患者需精确计算补液速度,老年患者需监测心肺功能。液体复苏可改善循环灌注,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解痉止痛、抗感染和促蠕动三类。山莨菪碱注射液可缓解肠管痉挛,头孢曲松钠注射剂用于预防肠道菌群移位,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促进肠蠕动恢复。使用抗生素需覆盖厌氧菌,止痛药须避免掩盖病情。麻痹性肠梗阻禁用促动力药,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并行造瘘,肿瘤所致梗阻可能需一期切除或姑息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但广泛粘连者需开腹探查。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和再次粘连。
5、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急性期予全肠外营养维持氮平衡,梗阻缓解后尝试要素饮食。短肽型肠内营养剂易吸收,避免使用高渗配方。恢复期增加膳食纤维需循序渐进,必要时补充复合维生素。长期梗阻患者需评估营养风险指数。
急性肠梗阻患者应禁食至梗阻缓解,恢复饮食从流质开始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餐后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既往有手术史者需警惕粘连性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医用防粘连膜,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