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增多增大不一定是肿瘤,可能是感染、炎症、结核等良性疾病引起,但也可能与淋巴瘤、转移癌等恶性肿瘤有关。
感染性疾病是导致纵隔淋巴结增大的常见原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局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这类情况通常伴随发热、咳嗽、咽痛等感染症状,抗感染治疗后淋巴结可缩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纵隔淋巴结结核在结核病高发地区较为多见,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结核中毒症状,通过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导致纵隔淋巴结增大,这类疾病往往伴随多系统受累表现。结节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增大通常呈对称性分布,可能伴有肺部浸润、皮肤病变或眼部症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升高有助于诊断。长期接触粉尘或某些化学物质可能诱发尘肺或过敏性肺炎,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大。
恶性肿瘤相关因素中,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系统的常见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表现为纵隔淋巴结无痛性增大。转移性肿瘤多来自肺癌、食管癌等邻近器官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这类患者通常有原发肿瘤的相应症状。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也可能出现纵隔淋巴结浸润。
建议出现纵隔淋巴结增大的患者及时就医完善检查,医生会根据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分布特点以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胸部增强CT可评估淋巴结的强化特点,PET-CT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必要时需进行纵隔镜或超声支气管镜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症状变化,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