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和乙肝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途径、病程特点和预防方式。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程多为急性且可自愈;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可能转为慢性感染。两者在病毒类型、疫苗接种和长期影响上也有显著差异。
1、传播途径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经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乙肝病毒则通过血液、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或共用注射器等途径感染。甲肝不会导致慢性携带状态,而乙肝感染者可能成为长期病毒携带者。
2、病程特点
甲肝通常表现为急性肝炎,潜伏期2-6周,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黄疸等,多数患者在1-2个月内完全康复。乙肝潜伏期更长,约1-6个月,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3、病毒特性
甲肝病毒属于RNA病毒,不整合入宿主基因组,感染后产生终身免疫力。乙肝病毒是DNA病毒,可整合到肝细胞DNA中,形成持续感染。甲肝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乙肝病毒对消毒剂更敏感但传播力更强。
4、预防措施
甲肝可通过接种甲肝疫苗和改善卫生条件预防,接触后2周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应急预防。乙肝需接种三剂次疫苗完成基础免疫,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乙肝母婴阻断需在分娩后12小时内联合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5、治疗方式
甲肝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须抗病毒药物,重症病例需住院观察。慢性乙肝需长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部分患者可能需终身服药。
预防两类肝炎均需注意饮食卫生和避免高危行为。甲肝流行区旅行前应接种疫苗,处理食物前彻底洗手。乙肝感染者应避免饮酒,定期进行肝癌筛查。两类肝炎疫苗不能互相替代,建议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体检结果选择接种方案。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