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肠粘连、肠套叠、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
1、腹痛
急性肠梗阻早期多为阵发性绞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转为持续性剧痛,疼痛部位与梗阻位置相关。小肠梗阻常表现为脐周疼痛,结肠梗阻多在下腹部。肠系膜血管栓塞导致的绞窄性梗阻会出现剧烈刀割样疼痛。患者需立即禁食并就医,医生可能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或通过手术解除梗阻。
2、腹胀
梗阻近端肠管积气积液导致腹胀,高位梗阻腹胀较轻,低位梗阻腹胀显著且呈对称性膨隆。腹部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临床常采用持续胃肠减压缓解症状,配合甘油灌肠剂通便,必要时行肠造瘘术分流肠内容物。
3、呕吐
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含胆汁;低位梗阻呕吐发生晚,可吐出粪样物。频繁呕吐易引发水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纠正失衡,使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吐。完全性梗阻患者禁止口服任何药物或食物。
4、停止排便排气
完全性肠梗阻后6-8小时即停止排便排气,但梗阻远端残留物仍可能排出。部分性梗阻可有少量排便。医生会通过腹部X线平片观察气液平面,确诊后可能采用液体石蜡口服软化粪便,或行肠粘连松解术解除阻塞。
5、全身症状
绞窄性梗阻会出现发热、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酸中毒。需紧急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抗休克,并行坏死肠段切除术。单纯性梗阻晚期也可因脱水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表现。
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应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可适量活动促进肠蠕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日常需预防便秘,腹部手术患者应定期复查防止肠粘连复发。出现持续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