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11.8毫摩尔/升属于明显升高,需结合空腹或餐后状态判断严重程度,通常建议及时就医干预。血糖控制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管理、药物干预、血糖监测及并发症筛查等方式综合管理。
1、饮食调整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用糙米、燕麦等全谷物替代白米饭,每日蔬菜摄入量不低于500克。限制高糖水果如荔枝、芒果的摄入量,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的苹果、梨。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煎炸食品,食用油每日控制在25-30克。合并高血压患者需同步限制钠盐摄入。
2、运动管理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抗阻训练每周2-3次,重点锻炼大肌群。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需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3、药物干预
二甲双胍缓释片适用于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片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阿卡波糖片能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胰岛素注射液用于1型糖尿病或口服药控制不佳者。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具有心肾保护作用。
4、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波动规律。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测1次,反映长期控制水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合并酮症时需加测尿酮体。监测数据应包含用药、饮食和运动关联记录。
5、并发症筛查
每年进行眼底检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周围神经损害。下肢动脉超声排查血管病变。定期检测血脂血压,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建立规律作息时间,保证7-8小时睡眠。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乙醇量。学习糖尿病知识,掌握低血糖识别与处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透气鞋袜。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压力管理可通过冥想、呼吸训练实现,长期应激会升高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