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可能由肾实质病变、肾血管病变、遗传因素、钠盐摄入过多、慢性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1、肾实质病变
肾实质病变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下肢水肿。治疗需控制原发病,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物,限制蛋白质摄入。
2、肾血管病变
肾动脉狭窄等血管病变会造成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血压升高、腰部血管杂音。确诊后可采用肾动脉支架置入术,配合硝苯地平控释片、盐酸贝那普利片等药物。
3、遗传因素
家族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等遗传疾病可能影响钠离子重吸收,增加血容量负荷。这类患者需终身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氢氯噻嗪片辅助降压。
4、钠盐摄入过多
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引起水钠潴留和血管壁水肿。建议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摄入,烹饪时用香料替代部分食盐,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促进钠排泄。
5、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晚期肾功能严重受损时,肾脏调节血压能力下降,可能出现贫血、皮肤瘙痒等并发症。需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肾性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变化,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并记录。饮食上选择低脂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避免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出现视力骤降、剧烈头痛等急症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