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泻火除湿汤治疗痛风验案
发布于 2014-06-11 13:27
发布于 2014-06-11 13:27
患者,男,45岁。1997年11月5日诊。2年前左足底和足五趾根部钝痛,继之左足内侧开始发红,肿胀,疼痛,活动行走受限,冷敷后可缓解,但在公孙穴处尚有约6cm×3.1cm大小之红肿斑块,轻触痛甚。3年来每至10~11月发病。曾经诊断为痛风。因病情加重来诊。患者肥胖,肤色黄,喜食肥甘厚味,平素易感疲劳,腹胀,便溏,时有泄泻等症。近期大便干结,尿少色黄,查尿尿酸值为11.8mg/dl。舌质红,体胖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经脉受阻。以清热利湿通络为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银花、野菊花。水煎服3剂。同时在“隐白”、“大敦”处点刺放血。取上法治疗后症情减轻,逐以升阳泻火除湿汤加减治疗,诸症消失。再用此方合胃苓汤加减,2日1剂,善后巩固治疗。服药3个月余,半月复查1次尿酸,最后一次为7.4mg/dl。追访3年未复发。
按:痛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发病以肥胖者及中年男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与湿热痹症相同。关节受损部位多在脾经所过之处,并多以公孙穴为中心。特别是间歇期,病人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但都有脾胃所虚兼湿热的表现。笔者以为痛风发作呈现湿热痹征象只不过是“标”,其根本原因的“本”是属脾失健运,湿郁化热,相当于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治疗上,在健脾益气升阳泻火除湿方中,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以渗利;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能升益清阳之气;黄连、黄芩泻阴火;陈皮平胃气;人参、黄芪、甘草以补气益胃;白芍之酸收用以和营,而协助羌活、柴胡辛散之性。故升阳泻火除湿法加减治疗痛风,尤为适宜,疗效显著。
上一篇 : 研究发现:吃新鲜樱桃可以降低痛风发作危险
下一篇 : 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新痛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