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擅长领域:
矮小症/白血病/动脉导管未闭/癫痫/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肥胖症/高热惊厥/骨折/脊柱裂/脑积水/荨麻疹
联系方式:
总机:021-38626161
出诊时间:
早8:30-晚17:30
在线咨询 预约挂号

医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简称“儿中心”)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合作共建的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1998年6月1日医院正式开张,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医院题写院名,美国前总统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女士为医院开张剪彩,2011年,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到访医院,将儿中心誉为“中美医学成... [详情]

医院科室 更多>

医生团队 更多>

殷猛
简介:殷猛,男,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学习经历: 1997年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日语医学系(六年制)获学士学位。 2000年 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获硕士学位。 2006年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获博士学位。 2004年-2005年 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 访问学者 卫生部医学奖学金。 2012年-2014年 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 高级访问学者 上海市教委人才计划。 工作经历: 2000-至今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心胸外科 外科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 。 科研方面: 心血管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卫生局课题、上海浦东新区科委课题等。发表SCI文章4篇。
王晓林
简介:王晓林,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全国小儿外科学会骨科学组成员,上海小儿外科学会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工会主席。 197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81年参加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和第19期全国创伤骨科进修班,2001年赴美国专业考察。长期从事小儿骨科临床医疗工作,对儿童骨关节损伤、脊柱与四肢先天性和后天性骨关节畸形、神经肌肉病变、骨肿瘤等骨科疾患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对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各种病因的马蹄内翻足进行手术治疗以及对脑瘫的综合治疗,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
程颖
简介:程颖,女,主治医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儿童皮肤科临床工作。
王谦
简介:王谦,女,副主任医师,擅长放射科常见疾病诊断治疗。

医院环境 更多>

医院动态 更多>

【新闻晨报--海上名医】无人是孤岛 不可失童“心”

  张海波:1964年12月出生,先后就职于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心胸外科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维权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先心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六届专业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心血管学组付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八届胸心外科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医疗专家顾问,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专家、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胡雪玮见到张海波医生的时候,他刚刚做完手术,讨论完病历。戴着一顶蓝底,上面画满彩色字母的手术帽子,看上去很卡通也很有活力。“这是儿童医学中心的一项特色,我们的护士服上也有卡通贴的。”张海波认真地解释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减轻小病人的恐惧感。”儿童医学中心的病人都是孩子,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成人都不一样。尤其是张海波所在的心胸外科,他们的病人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年龄小;二是病情复杂。“我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张海波向笔者展示了一张照片。一个躺在手术台上的婴儿,旁边放了一只成人的手。按照比例来看,婴儿只比手大了一点点。“这是我的手”,张海波伸出他的右手,往照片上比了比,“低体重患儿本身只有这么小,他们的心脏就更小了。”在这么小而娇嫩的心脏上“动刀”,难度可想而知。说起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非常难的专业,张海波坦言,他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学医的男孩子,很多喜欢外科。当年毕业的时候,张海波觉得,相对于其他比较成熟的外科来说,小儿心脏外科只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是个很新的专业,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与治疗,包括手术方案,都没有形成定势,比较有挑战性。如今25年过去了,张海波所在的科室每年要完成3700多例心脏外科手术,他本人则是300多例,平均每周7-10例。在这25年中,他主刀了全市首例“镶嵌式治疗”(Hybrid)技术治疗复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他掌握了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心内直视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新生儿闭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等内科介入治疗的技术,从而可以独立完成一些需要内科医生配合的“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近期,他和他的同事还在探索镶嵌式“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等国际领先技术,国内尚属空白的先进技术。“最重要的是降低死亡率”“镶嵌式治疗”(Hybrid)技术是国际上治疗复杂畸形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内外科医生同时进行手术,将内科的介入治疗与外科开胸手术“二合一”。张海波2009年就和同院心内科专家共同主刀实施了全市第一例”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并取得成功。自那以后,张海波开始探索如何独立进行”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为此他学习了很多内科介入治疗的技术。问起为什么外科医生要兼做内科的事情,张海波不无幽默地说:“多一门技术傍身,总是不错的嘛。”由于心脏手术的特殊性,心脏中心内外科的合作其实是非常密切的,配合也十分默契。但是,出于对病人的安全、术后恢复情况、甚至住院费用的节约等方面考虑,张海波还是认为,能独立完成的,就尽量独立完成。“最重要的是降低死亡率”。以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为例,如果行传统的心外科纠治手术,死亡率是20%-30%左右,如果选择微创镶嵌式治疗: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将扩张球囊倒入闭锁肺动脉,并进行扩张,则可以把对患儿的心肺功能的影响降至最低,手术死亡率则可以降到10%以下。“国外更先进的心脏中心,很多都有专门的‘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室。”张海波告诉笔者:“将造影机等仪器都放在手术室里,这样避免患者移动,将所有的心内外科干预性诊断和治疗放在一个空间,能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目前国内仅几家单位具备这样专门手术室,因此,对一些相对简单的镶嵌式手术,由外科医生独立完成,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使高风险患者得到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明显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小病人,一岁以下占50%,病情复杂的占50%。目前,张海波所在科室每年要做镶嵌式治疗手术70-100例,其中2/3左右是由外科独立完成的。“失去的病人更刻骨铭心”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面有一句写道:“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一定是对病人充满怜恤、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对儿童的治疗,除了考虑疾病本身,还要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有些疾病随着患儿年纪的增长,需要做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手术。可能需要的手术次数以及手术的预后,需要涉及的术前、术后检查、随访等,张海波一般会很直接地告知患儿家长。多年经验告诉他,“直说”比“模棱两可”要好。张海波的病人大都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情危重、复杂。由于病人从初诊到手术到复诊基本上都需要好几次,张海波还考虑到了他们的时间和经济成本。“2012年我们的病人有93%是外地来的,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超过了94.5%。”张海波指出,因此,他能多看一个病人,就多看一个,“如果彩超什么的能当天做掉,他们就能多节约一点。”在问及从医25年来,有什么例子是让他本人难忘的,张海波表情凝重地说,最难忘的不是成功的案例,反而是失去的病人。“你会时时刻刻去想,为什么会失去这个病人?到底是手术方法选得不对,手术时机做得不对,还是手术操作方面有些问题,这方面倒是时时刻刻必须去思考的东西。就像以前有人采访球王贝利,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他回答,下一个球最精彩一样,成功的案例过段时间都忘记了,失败的案例则促使你时时刻刻去思索,什么地方不够完美,这样才会有进步的余地。”所有的失去的病人都是值得反思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病例,才能尽可能避免再次的失败。医学是一门遗憾的科学,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医生犯了错误,但我们还是要不断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些病人失去他,会刻骨铭心,比成功的例子更让人记得牢。也正因为医生有这方面的思考,我们的医生才会有进步,我们的医学才会有进步。很多时候,一个词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失去”这个很有温度的词,被张海波反复提及。从他的眼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病人的离开并不是公式化的冰冷的“死亡”,而是经过努力,但是无力回天的“失去”。并且这种“失去”,将牢牢镌刻在外科医生的心中,时时惕厉自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波所领衔的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心脏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儿童医院中手术治疗小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最多的医院,死亡率降至2.5%以下,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该中心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在国内首屈一指。作为心胸外科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张海波本人已累计完成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8000余例,其中婴幼儿和复杂先心病比例占70%以上。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采访中,张海波反复强调他们的“TeamWork”(团队合作)。就像诗中所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外科手术虽然更多是考验医生个体经验、判断力,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团队合作,仅仅靠一人之力也是不行的。心脏中心是儿童医学中心最大的科室,包括护理部在内有200多人,他们共同承担了手术和科研的任务。他们分为五个部分,有6个外科小组,每组2-3名本院医生和一些进修医生、研究生,每天在6个手术室做15-20台手术;有3个手术监护组,每组对应2个外科小组,还有6个体外循环组和病房、重症监护护理部。先天性心脏病属于结构的缺失。用什么材料来补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他们的研究团队围绕着分子生物学、人造血管、遗传学、人工辅助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纳米材料的应用等都有所涉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高平行度纳米纤维电纺膜上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其机制研究;新生儿复杂先心病围生期诊断和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PDGFR调控心脏干细胞修复受损心肌的机制研究;小儿悬浮式离心血泵的溶血性能评估和优化;小儿悬浮式离心血泵的溶血性能研究等。心脏中心的会议室摆了一幅“全家福”照片,这些研究“心”的医生在草地上,站成一个很有爱的“心”形。这是上海市总工会的“劳模工作室”,也是张海波为之骄傲的团体。

【文汇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项目聚焦婴幼儿“睡眠之谜”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最新医学研究结果看,这句话或许有点道理。根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一项儿童睡眠研究发现,孕妇的睡眠质量会对宝宝早期睡眠产生显著影响,比如妈妈怀孕时是“夜猫子”,婴儿也可能是“夜游神”,将来会夜醒次数多,睡眠片段化。该研究进而发现,婴儿早期睡眠问题与未来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儿童睡眠问题近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主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儿童睡眠大会闭幕。我国儿童睡眠医学已跨过10个年头,研究热点已从学龄期儿童睡眠状况转向更早期的婴幼儿睡眠情况。“聚焦婴幼儿睡眠,尤其是脑发育、认知发育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江帆称,因为学界对“睡眠之谜”的关注,此次睡眠大会也是国内首次聚拢儿童保健科、呼吸科、五官科、整形外科、中医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把脉、讨论儿童睡眠问题。根据江帆领衔的一项全国多地儿童睡眠研究的初步发现:儿童早期睡眠问题可以影响长期睡眠质量,这里的早期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婴幼儿主要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夜醒、入睡困难。专业观点认为,根据母乳喂养后宝宝胃部排空时间计算,1岁内婴儿夜醒次数2-3次为正常,随着年龄增加夜醒次数应减少;6个月以上婴幼儿理论上无需夜哺,1岁以上应该一夜睡到天亮。这是一项涉及8省市1000多名婴儿、200多名孕妇的调查。研究人员给入组孕妇佩戴手表活动记录仪来监测孕妇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可以追溯到母亲怀孕时期,孕妇夜间睡眠质量差、因为提前在家休产假导致睡眠没规律、日夜颠倒、喜欢熬夜的习惯,竟“投射”在新生儿身上,婴儿夜间睡眠问题也明显增多。夜醒次数多会影响婴幼儿的注意力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幼儿夜醒次数多、睡眠作息差,对动态人脸等画面、声音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明显低于夜醒次数少的孩子。“国外也有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生命早期昼夜节律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前者甚至对认知发育水平发挥独立影响作用。”江帆称。有意思的是,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人体神经系统发育在0-10岁进入高速发展期,10岁后进入平台期。与之相关的生命早期睡眠问题也据此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为此提出“关键的最初1000天”理论,即婴幼儿最初1000天的睡眠习惯、认知水平等可能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1000天不是从出生后第一天算起,而是从妈妈怀孕第一天算起,这也佐证了本次研究的发现——孕妇的睡眠习惯可能对儿童认知发育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江帆称,现有睡眠研究恐怕仅仅是人类了解“睡眠之谜”的冰山一角。本报记者唐闻佳相关链接如何让孩子养成睡眠好习惯1、家长要善于识别儿童睡眠信号,比如揉眼睛、伸懒腰等等,一旦发现,就要准备让孩子入睡。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孩子可能越困越兴奋,越没法入睡。2、婴儿独立睡觉的最初阶段,可提供过渡期物品,比如毛绒玩具、小毛巾、妈妈的衣服,让孩子感觉到自我安抚。3、睡前要形成每天固定活动,比如洗澡、讲故事,让孩子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睡眠状态,不要前一秒孩子还在玩闹,后一秒说睡觉时间到了就突然关灯。4、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其中,睡觉的区域不宜温度太高。5、要在孩子很困倦但依然清醒的状态下把他们放回床上,以便养成睡觉过程在床上完成的习惯。网站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9/10/content_21.htm

我院专家会诊患罕见“猫叫综合征”11岁男孩

 (通讯员夏琳)日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收治一名11岁“猫叫综合征”患者。作为SIMC的合作单位和签约专家,SIMC特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李斐教授以及儿中心客座教授、波士顿儿童医院医学遗传学专家沈亦平教授共同对患者进行会诊。患儿出生时哭声似猫叫这名患儿来自是上海,出生后42天检查时被发现面部异常、喂养困难,伴有害怕声音、光、陌生人的现象。3岁时,通过染色体检查,发现5号染色体缺失,被确诊为“猫叫综合征”。至今,患儿仅能说10个字以内短句,尚不能表达大小便需求,对表情不敏感,眼神接触几乎没有,甚至有攻击性行为。上个月,患儿出现入睡困难,且反复夜醒,家长将患儿带到医学中心治疗。会诊确定引入基因芯片检测因为该病症是因染色体部分缺失,因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李斐教授与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医学遗传学专家沈亦平教授等共同对患儿进行了会诊。通过会诊,专家医生对患儿近期的症状进行了干预,制定了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完成基因芯片检测。李斐教授解释,很多发育行为儿科疾病都涉及到行为异常。事实上,行为异常只是表象,除环境因素外,表象背后往往涉及遗传学背景或基因变异基础。“这例患儿已经是第三次就诊,第一次看到他时,患儿多动,绕着椅子旋转了约有40分钟才停,且无法安静地坐定,无法表达大小便需求。”李斐说,通过干预,患儿睡眠有了改善,可以坐定,还能自己小便,“对常人来说,这些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患者却很难独立完成。”李斐补充,该例患儿的父母均是健康人士,孩子出现此症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本次引入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意义在于,通过芯片测定可以更加精确地对缺失基因进行定位、定量分析,其检测结果有助于为该患儿今后长期疾病管理提供预见性指导意见。多学科联诊、国际诊疗将常态化单独两孩政策放开后,对于有再次生育需求的家庭来说,如果第一个孩子患有遗传性疾病,分子遗传学诊断及咨询将对第二个孩子的优生优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儿中心客座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医学遗传学专家沈亦平教授表示,出现类似“猫叫综合征”的患儿,15%是因为父母有染色体出现异常,所以即使父母健康,也会诞生患病婴儿,建议备孕的父母可以去医院进行遗传病发病史咨询,或孕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进行排除。在临床实践中,50%以上的儿科疾病与基因变异相关,通过基因诊断技术进行基因鉴定是这类疾病合理诊治的必要条件,就如同影像学中的CT与核磁共振一样,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术。而此次会诊的患儿父母已经顺利诞生二胎,是一名健康的男孩,没有任何异常。超级链接:猫叫综合征又称5P-综合征(5P-syndrome),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畸形。由于患儿在乳幼儿期哭声似猫叫而得名,发病率占新生儿的五万分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化,如出生时体重低、生后哭泣声尖细似猫叫、生长障碍、智力差、头颅小、眼裂小、眼距宽、鼻梁宽而扁平、牙错位咬合、小手、小足、指尖细、足尖内翻等,其中约20%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等。本征无特效治疗,大部分患者存活到儿童期,亦有活到55岁者,但常伴有严重智力缺陷、说话能力差。 

我院科研代表团访问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

 (通讯员张翠)日前,我院江帆书记、转化所周斌兵所长和傅启华副所长等一行访问了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受到了该中心病院贺藤均院长、阪井裕一副院长,研究所松原洋一所长、斋藤博久副所长、梅泽明弘副所长和李小康教授等人的热情接待和全程陪同。代表团首先听取了日方对医院整体情况和研究所科研开展情况的介绍。接下来,江帆书记向日方介绍了我院的整体情况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大体构架,周斌兵所长介绍了转化所及卫生部血液肿瘤重点实验的科研概况,傅启华副所长讲解了我院出生缺陷及分子诊断的研究情况。我方的介绍同样引起了日方人员的极大兴趣,双方就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沟通的领域进行了初步探讨。参观医院和研究所的过程中,医院儿童元素的贴心设计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研究所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布局,令人瞩目的科研产出,以及生物样本库的组织管理模式等都给访问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深入思考。随后,代表团与日方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在儿童健康政策研究、儿童健康相关队列研究、血液肿瘤疾病研究、遗传性疾病研究等领域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详尽具体的讨论。代表团每一位成员都收获颇丰,并对接下来的合作充满期待。我院与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型医院,在医院优势重点学科及丰富病例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科研,筹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任务也要求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政府提供建议、为政策提供依据。根据今年年初我院与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签署的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未来首轮合作期的三年时间内,在临床、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内开展多个合作项目,双方将指派项目协调员、成立由双方专家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努力使合作取得实效以造福两国儿童。相邻的地域优势也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在这样的合作背景支撑下,本次访问重点聚焦科研领域,从科研角度探讨双方进行项目合作、优势互补的可能。双方已确定近期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召开电话会议或举办专题研讨会,互派人员进行博士后培训,同时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层面的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双方的可持续交流与合作。 

我院心内科领衔世界首种肺动脉狭窄专用支架临床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伟教授领衔的世界第一种肺动脉狭窄专用支架的临床研究项目正式启动,首批4个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孩子成功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顺利,狭窄解除效果好,无严重并发症,病人拟近日出院。肺动脉狭窄,尤其肺动脉分支狭窄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常见的血管疾病,也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未治疗的肺动脉狭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最终影响生存寿命。作为世界上每年治疗儿童心脏病最多的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年完成5000余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广大患儿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术后合并肺动脉狭窄,而这种情况应用单纯的外科手术修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对于肺动脉狭窄及分支狭窄的治疗,除手术外,介入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也有二种方式: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肺动脉是弹性血管,因此球囊扩张术的成功率不足50%,而且易在短时间回缩,呈现再狭窄。自1991年开始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支架治疗以来,血管内放置支架的方法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肺动脉狭窄的治疗。多个中心的研究已经证明肺动脉内支架植入有效降低了狭窄近远端的压力阶差,且改善了狭窄肺血管支配的肺血流灌注。肺动脉支架可以提供血管支撑,防止球囊扩张后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及周围结构的压迫等导致的再狭窄,并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目前世界报道的支架治疗肺动脉狭窄大都是用其它类别的支架替代,均非专用于扩张肺动脉狭窄的支架。上述支架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柔顺性差、支架轴向收缩率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迈迪顶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时间,研制出了钴基合金材料的球囊扩张型肺动脉专用支架(Pul-Stent),实验显示该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显影性好、强度合适的优点,针对肺动脉结构特点设计,在不影响支撑强度的条件下有效地增加了支架的柔顺性;规格型号多样,基本上可满足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需求。本次临床研究,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龙头单位,在国内3家医院开展,首批接受Pul-Stent支架植入的4个病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新型支架的临床应用,有望更好的治疗先天性或者外科手术后肺动脉狭窄,造福于更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孩子,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之外,为这些孩子撑起另一把保护伞,让这些孩子和正常儿童一样,充分享受阳光下的快乐生活。

劳动节期间门急诊安排

各位家长:劳动节按上级部门相关规定,5月1日至5月3日休息3天,我院门急诊工作具体安排如下:一、内科、外科、骨科24小时急诊工作照常,相应的医技部门放射、化验、药房、心电图工作照常。二、5月1日(周四)门诊停诊一天,普内科、普外科和骨科普通门诊保留照顾特需门诊正常开诊。三、5月2日(周五)各专科、专家及特需门诊停诊。五官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儿保科、皮肤科、胸外科、三楼特诊部、B超、脑电图普通门诊正常开诊。四、5月3日(周六)、5月4日(周日)按原门诊安排。五、血液科5月2日全天增开照顾特需门诊。六、B超室5月1日至5月3日停诊。5月4日起开诊。特此通知,非急诊病人请安排好就诊时间,谢谢配合!

门诊换药室新增五官科伤口治疗

为优化五官科患者的治疗流程,以提高其诊疗效率和节省护理人力成本为目的,在五官科陈洁主任和护理部协商下,在门诊换药室新增了五官科患者的伤口换药,承担了患儿伤口的整个治疗过程。为此,门诊护理组织了有关五官科特殊伤口的理论知识及伤口换药的培训,使护士对于五官科伤口有了整体的认识。为了进一步了解伤口的治疗措施,护士长设计了五官科患儿伤口治疗记录单,详细地记录患儿伤口情况和治疗措施及转归,有利于伤口的系统化管理。门诊换药室配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护士,无论是对于门诊病人的伤口还是住院病人术后伤口,都可以得到精心的护理。从2月份起门诊换药室接受了外伤、术后伤口、感染伤口的治疗,目前有8位病人在治疗中。在节假日,五官科医生常常为了停诊要为病人算计换药时间;五官科患者的伤口换药由门诊换药室管理,因门诊换药室365天常开设,患者不用担心节假日期间伤口换药问题。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医疗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这样一种集中化、系统化、持续性地治疗手段,不仅可以可以缩短病患在诊疗过程中的等候、治愈的时间,也减少了五官科医生的重复诊疗时间,优化了流程,提高了整体的效率。

芝加哥大学Comer儿童医院院长来访我院并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4月2日到4日,芝加哥大学Comer儿童医院院长DavidGozal教授来访我院。在儿中心永远的好友,Comer儿童医院的前外科主任DonaldLiu教授的牵线搭桥下,两院早在2011年就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共有三名进修医生赴对方医院进修,并且利用远程会诊平台建立了儿中心-Comer罕见病诊治中心,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果。此次访问中,江忠仪院长与Gozal教授共叙友谊,并就两院近况、信息化管理、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会谈。此外,呼吸科、五官科、外科、营养科和罕见病门诊专家分别与Gozal教授探讨了各自科研领域的合作意向。Gozal教授还参观了我院去年落成的血液肿瘤大楼以及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经过Gozal教授与江忠仪院长和我院相关团队座谈,双方达成多项共识,在此基础上Gozal教授已将讨论共识形成书面纪要,双方签订了新一轮的合作备忘录。合作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宏基因组学平台进行呼吸睡眠、肝内外胆汁淤积的肠道菌群研究;儿中心派一位博士后研究院赴芝加哥Comer儿童医院开展宏基因相关分析研究;2、协助儿中心疑难病罕见病门诊收集和研究疑难罕见病例,部分疾病或将通过远程医疗开展联合诊治和研究;3、完善远程医疗中心服务模式,定期召开呼吸、睡眠及肿瘤远程医疗会议,互通有无,分享最新研究成果;4、进一步推动两院儿外科的交流,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Gozal教授说他对儿中心具有深厚的情感,这里就像他的另一个“家”,在这里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朋友,有充满激情的儿童健康事业推动者,希望能够继续开展金诚合作,挖掘潜在合作项目,汇聚世界顶尖的医疗技术、科研力量和教育资源为建设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添砖加瓦,为中美两国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化疗后头疼正常吗

治疗食管癌的放疗方式之一就是普通放疗,它对正常组织的伤害比较大,所以应用比较少。比普通放疗更好的是适形放疗和强调放疗,这几种放疗方式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另外还包括立体定向放疗,这种放疗方式几乎不会损伤周围健康组织。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管癌的分期

食管癌的分期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早期食管癌包括0期和Ⅰ期,中期食管癌包括Ⅱ期和Ⅲ期,晚期食管癌包括Ⅳ期。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直接在腔镜下切掉内膜;中期患者需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患者则是以放疗和化疗为主。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什么是乙状结肠腺癌

发生在乙状结肠的恶性肿瘤是乙状结肠腺癌,具体分析如下:乙状结肠癌归根结底属于结肠癌当中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具有家族史的特点,可能是由结肠息肉、结肠疾病等恶变发展过来的,发病后随着病情发展的阶段不同,从而出现诸多不适以及损伤。乙状结肠癌在发病的最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但是这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管癌的饮食注意

一旦患上食管癌这种疾病,患者需要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确保身体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再就是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的食物,还要做到荤素搭配,不要总是吃素食,也不要总是吃荤食,另外进食时要细嚼慢咽。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管癌的预防措施

想要预防食管癌,平时得少吃富含大量亚硝酸盐的咸菜,也不要总是吃特别烫的食物以及很硬的食物,以免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加大食管癌的发病率。除此之外,患者还要多参加体育运动,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去做身体检查。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食管癌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想要预防食管癌,首先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吃得过饱、过快,避免吃滚烫的食物,戒烟戒酒等;平时还应多吃香菇、玉米、红薯等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物;定期进行癌症筛查,发现异常时积极治疗,也可以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
车嘉铭
车嘉铭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女性常吃杏仁的好处

女性常吃杏仁的好处是有助于维持健康的皮肤和头发。杏仁富含维生素E和抗氧化物质,这些营养成分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和环境污染的伤害,减缓皮肤老化的过程,使皮肤看起来更加亮泽和年轻。另外维生素E也有助于保持头发的健康,减少头发断裂和分叉的问题。 杏仁还富含健康脂肪酸和蛋白质,是女性维持健康体重和增加饱腹感的理想零食选择。研究表明,适量的杏仁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食欲和减轻体重。由于杏仁富含纤维和蛋白质,它们也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预防便秘和其他消化问题。 女性常吃杏仁可以帮助维持皮肤和头发的健康,控制体重,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将杏仁作为日常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是非常有益的。
朱明炜
朱明炜 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