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
概述 症状起因 鉴别诊断 如何预防 饮食禁忌 治疗方法 经验分享 专家答疑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如何进行自我巩固性治疗

来源:复禾健康网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是一种好发于少年女性身上的疾病,一般情况下发病于11-13岁,约18-20岁左右疾病停止进展。主要表现为脊柱出现“S”侧弯,有的病人后期在侧弯的基础上还可以出现脊柱的旋转畸型。轻者影响脊柱外观,重者压迫胸腔脏器,如心脏、肺脏而出现相应的临床指征。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很多专家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认为是遗传因素,有的认为是激素水平异常,有的认为是脊柱两侧结缔组织发育异常,也有的认为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但无论哪一种假说,都不能足以阐述该病的所有问题。

在疾病原因这一问题上,有一点却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即虽然病人表现是脊柱的结构改变,但本病却不是骨性疾病,而是不明的原因导致脊柱两侧肌力不平衡才造成的脊柱侧弯,虽然如此,由于原因不明,医务界还没有谁能从病因学的治疗上寻找到突破口,彻底阻断脊柱侧弯的进展,而是通过强力矫正脊柱侧弯的方面下足了功夫,即通过手术的方法,将侧弯的脊柱用金属拉直固定,从而通过外力改善脊柱畸形的状况。

目前,国际上共认的治疗方法是;Cobb氏角超过45度,一般要采用手术的方法,而Cobb氏角小于40度的则采用保守疗法。

保守疗法适用于Cobb氏角小于40度者,其中经典的技术是:矫形支具加功能训练,矫形支具每天最佳的佩戴时间为23小时,剩余的一个小时为做功能训练及呼吸功能训练。

但时现实当中我们常遇到的问题是:

1、本病患者多为女孩,佩戴支具影响美观,病人本身有极强的抵触心理,很难坚持。

2、经常会出现皮肤受压后红疹、溃疡,影响佩戴时间。

3、夏天天气太热,佩戴支具非常难受。

4、支具的作用是限制侧弯的进展,却没持续性的纠正作用。

1994-1996年期间,本人及所属团队在国内率先使用多轴向渐进拉压矫形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进行非手术矫正,方法是:使用JQ-1型气电联锁脊柱牵机,令病人俯卧位,在纵向牵引的同时,给病人侧突的顶点施加一个侧向的推顶力,有效地纠正脊柱侧弯现象,每周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每个疗程1个月,每年2个疗程。

经过近100例的病人观察,得出如下

1、如果能保证每年二个疗程的连续治疗,多轴向渐进拉压矫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每天23小时的支具疗法,即使用了多轴向渐进拉压矫形法的病人不再佩戴支具,85%的病人Cobb氏角的度数没有增加。

2、如果能保证每年二个疗程的连续治疗,还能坚持按要求佩戴支具的病人,一年期内Cobb氏角的度数平均改善4度。

3、在治疗期内,侧弯角度改善明显,在非治疗期间,改善的角度有缓慢进展的趋势。

以上的结论说明:多轴向渐进拉压矫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进展,而且持续治疗效果更佳。

基于以上结论,更因为该类病人均为学g期,不可能因为治疗本病而休学,因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人,脊柱畸形的纠正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所以本人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家进行长期矫正脊柱侧弯的脊柱矫正床,称之为:“家庭用医疗型脊柱矫正床”,将这张床放在家里,患者可以在每天放学后都可以进行一次脊柱的矫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对脊柱的侧弯进行持续性的纠正,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每个病人均应配置一个“家庭用医疗型矫正床。”省事、省时、省钱、疗效确切。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上一篇:耳围凹陷注意饮食 下一篇:怎么判断是不是风湿疠气麻木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更多

眼干眼涩眼疲劳畏光是怎么回事?

回答:眼睛干涩,疲劳,考虑,与干眼症有关。考虑是干眼症,是泪腺分泌的泪液在数量或质量上下降,影响...

医生医院推荐

杨永栋

杨永栋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擅长:综合运用中医骨伤特色疗法和现代微创手术理...
裴萍芝

裴萍芝 副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医医院
擅长:善于用中医、中药及针灸、艾灸适宜技术治疗...
董峰

董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擅长:主要治疗颈椎病、肩周炎、颈椎性神经肌肉综...
李佩文

李佩文 主任医师

兰州牛皮癣医院
擅长: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应用中药对中晚期肿瘤...

药品推荐

HORAE 蚕茸柱天胶囊

HORAE 蚕茸柱天胶囊

四川豪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贝格斯 盐酸乙哌立松片

贝格斯 盐酸乙哌立松片

四川志远广和制药有限公司
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

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

Temmler Werke GmbH

医疗资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热门疾病 / 症状推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其他 > 脊柱侧弯
概述 | 症状起因 | 鉴别诊断 | 如何预防 | 饮食禁忌 | 治疗方法 | 经验分享 |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