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又称周围性面瘫,是小儿神经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在10岁以下儿童中发病率约为3/,10~20岁人群发病率为10/,成人发病率更高23/。笔者发现,近年来我院小儿神经专科门诊诊治的面瘫患儿有逐年增多趋势。2012年接诊8例,2013年11例,2014年上半年6例。发病年龄在2.5~15岁之间,男:女,5:1.面瘫病人增多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
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表情肌麻痹,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宽,鼻唇沟消失,口角歪斜,不能做皱眉、鼓腮、吹口哨等动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美观。患者有1/2合并味觉消失,少部份流泪受影响,有些患者也有听觉过敏、感觉声音变大的现象。严重时,患者会觉得在同侧耳后方会有疼痛感。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很复杂,westin等曾对MEDLINE上1996~2003年间关于面瘫病因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总结,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可以让大家共同接受、较为科学的面瘫病因的分类系统。目前主要的病因有原发性面瘫、创伤性面瘫、耳源性面瘫、肿瘤引起的面瘫等,其中贝尔面瘫占60%,是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
1、病毒感染
可能与带状疱疹病毒、I型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有关;
2、血运障碍说
由于外感风寒引起面神经的供血小动脉痉挛,继而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水肿又使血管受压,导致缺血加重,从而产生面瘫;
3、免疫异常说
一部分是由于免疫力降低所致,另一部分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所致,激素治疗有效支持这一学说;
4、遗传说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或家族性解剖异常,如面神经管狭窄等;
5、身心应激说
发病与疲劳、情绪紧张有关;
6、其它因素
包括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压迫、面神经管的先天性狭窄、面神经管内出血等;
7、中医学认为
本病可能由于卫外不固,风痰中络,气血不足,加之寒风侵袭,导致局部经络瘀滞,筋脉失养所致。
基于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的理解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药物治疗。目前多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类固醇激素,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抗病毒药和神经营养药物。激素可口服强的松;B族维生素可用B1B12,弥可保对周围神经有修复作用,被常用于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神经营养药物,主要是神经生长因子,它做为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具有营养神经和调节神经再生等生物学特性,对神经系统发育、损伤修复和正常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近年来也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无论从动物实验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相关的研究显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对照组,两者间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也用研究者用神经节苷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面神经炎30例,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第14天和第28天时均优于29例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认为神经节苷酯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面神经炎的预后。
有个别家长对小儿使用激素有顾虑,我曾遇到一位家长,一听到要给孩子用激素,扭头就跑掉了。其实不用太紧张,若使用方法得当,激素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或可降到最低的程度。权衡利弊,激素仍是一个首选的药物,有一个强力的依据可以支持激素的使用。
美国医学会于2012年11月7日在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的贝尔氏麻痹治疗指南,新版指南中支持使用类固醇激素药物的证据级别提高了。上一版指南中,认为类固醇,如强的松来治疗贝尔氏麻痹激素很可能有效,新指南中认为极可能有效。。同时证据表明加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治疗无益。这份新的指南是美国医学会在2001年发表的指南基础上针对贝尔氏麻痹新增证据进行修订的。新版指南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第一版指南认为抗病毒药物可能有效,但新版指南并没有推荐。新的证据表明抗病毒治疗无益,尽管这些研究并没有足够的统计学效力来排除可能的轻微获益。
除了药物以外,还应注意做好康复锻炼,在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瘫痪面肌功能锻炼和按摩。针灸可在康复期进行,但不宜过早。在理疗方面,可根据面瘫的严重程度由理疗师分别选择lectrotherapy、MuscleElectricalStimulation、Lasertherapy,UltrasoundTreatment、ColdTherapy、短波透热电疗、颜面肌肉运动练习等治疗。一般以类固醇激素治疗1-2个月,症状改善不满意或者瘫痪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