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又名“截肠”又名,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或直肠脱出肛外的一种病症。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脱肛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脱肛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脱肛是怎么回事?直肠、肛管在排大便后向下脱出于肛门之外,称为直肠脱垂,俗称脱肛。肛管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
脱垂的原因多由于肛提肌和盆底肌薄弱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各种年龄的人均可发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和老年人,也见于多次分娩的妇女。
本病的诱因为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慢性咳嗽等导致持续性腹压增加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脱肛、脱肛痔、截肠症等范畴。
造成脱肛的原因很多患者都会觉得发生脱肛的发生是因为痔疮。但是实际上,脱肛的原因远远不止痔疮。患者朋友在生活中需要细细提防。那么造成脱肛发生的原因是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介绍。
1、病久体弱,营养不良或久泻久痢,使坐骨直肠窝的脂肪被吸收,直肠失去扶持;这种情况除了治疗脱肛以外,更重要的是调节身体、增强体质。不然就算治疗好脱肛,也有可能还会复发。
2、先天不足,发育不全,直肠缺乏周围软组织及骶骨弯度的支持;这种情况多见于两三岁的婴幼儿,因为婴幼儿的盆腔组织结构并未发育完善,再加上肠道功能的薄弱,经常腹泻、便秘,从而引起的脱肛。这种脱肛通常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自行痊愈。
3、气血衰退,年迈机体衰弱,妇女多次分娩,骨盆肌肉松弛,不易固摄,导致脱肛;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身体机能退化所造成的。除了必要的医疗手段治愈脱肛。还需要多做适量的运动加于配合,比如提肛运动、太极拳、慢走等。
4、腹压增加,因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慢性咳嗽等持续性增加腹压的疾病,便直肠粘膜下层组织松弛,粘膜与肌层分离,导致脱肛;在积极治疗脱肛的同时,把病发原治愈才是关键。
5、内痔Ⅲ期,直肠息肉、肛直肠肿瘤等病症,经常脱出导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并将直肠粘膜向下牵引。内痔、息肉到了中后期,都会脱出肛门口,很多患者会把这几种疾病搞混淆,会把脱肛当内痔,自行购买痔疮药治疗,结果反而耽误了病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脱肛的危害脱肛对人的身体及生活都有诸多危害
一、脱肛初期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
二、脱肛逐渐加重后,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会经常污染内裤。
三、脱肛导致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如脱出的肿物不能缩回,容易发生炎症、肿胀,则出现疼痛,进一步又加重便秘。
四、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长时间脱肛,肿物会有所感染,然后就会出现腹泻、出血的体现体现,这仍是可以回纳肛内的情况下,假若无法回纳肛内,那么还可以发作炎症,甚至肿大的表象,加剧病情。肿物长时间脱出,还可以引发黏膜充血,增多肛门分泌物,招致肛门肌肤出现感染,引发其他例如肛门瘙痒、肛门湿疹等体现。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所以,患者不要盲目擅自用药或进行不科学的治疗延误病情。
脱肛的五大危害介绍
1.出血:一般无出血症状,偶尔便秘时,擦伤粘膜有滴血,粪便带血或手纸拭擦时有血,但出血量较少。
2.潮湿:部分病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常有粘液自肛内溢出,以致有潮湿感。或因其脱出,没有及时复位,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粘液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搔痒。
3.坠胀:由于粘膜下脱,引起直肠或结肠套叠,压迫肛门部,产生坠胀,有的还感觉股部和腰骶部痪胀。
4.直肠脱出:这是肛门脱肛的主要症状,早期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自行复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抵抗力逐渐减弱,日久失治,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突出,甚至咳嗽、负重、行路、下蹲时也会脱出,而且不易复位,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复位。
5.嵌顿:大便时,肛门脱肛未能及时复位,时间稍长,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发炎肿胀,并导致嵌顿。这时,粘膜由红色逐渐变成暗红色,甚至出现表浅粘膜糜烂坏死、或脱垂肠段因肛门括约肌收缩而绞窄坏死。病人症状亦随之由局部反应发展到全身,出现体温上升,食欲减退,小便困难,大便于结,疼痛坠胀加剧,坐卧不安,甚者发生肠梗阻症状。